![]() | ![]()
|
身體發炎,腸道先知道?榮總發現胃腸荷爾蒙是未來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關鍵
【本報訊】身體發炎,腸道先知道?台北榮總研究發現,身體發炎物質會與胃腸道內分泌系統相互影響,由於腸道荷爾蒙會影響食慾、體重、脂肪與肌肉組成等,一旦發炎問題未經治療控制,身材胖瘦也相對容易失控。
這一系列研究由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科以及免疫科跨科合作,研究人員透過文獻回顧,並實際分析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治療過程,各種胃腸道荷爾蒙以及體重、身體組成的改變,構畫出體內調控食慾、能量代謝、身體組成的各種腸道荷爾蒙與發炎物質間的交互影響作用。研究刊載在知名國際期刊「RHEUMATOLOGY(風濕病學)」,並獲選為當期封面頭條論文。
身體發炎影響荷爾蒙!變胖、變瘦由不得自己!
近年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,內分泌荷爾蒙與身體發炎反應相關,目前已知,脂肪組織分泌的瘦體素(LEPTIN)會促進發炎、腸道上段分泌的飢餓素(GHRELIN)則會抑制發炎。連治療糖尿病的藥物、也朝著中和發炎介質、去除免疫細胞著手,甚至還有研究顯示,在確定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6年前,就可以觀察到身體的細胞激素第一介白質拮抗素(IL-1 receptor antagonist)分泌量開始上升。
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,醫師們則觀察到,這群患者治療前、普遍體重較一般人瘦。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科陳志彥醫師指出,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來說,體重過瘦是一種「惡」病質,可能與增加死亡率有關。臨床觀察,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胃口差,在未經過治療前,BMI(身體質量指數通常在21-22以下),也就是中間偏瘦。而這類患者經過生物製劑治療,體重就會上升,但沒有接受生物製劑治療,體重相對難以增加。
55歲唐小姐,11年前突然出現關節腫痛、全身僵硬無法行走,當時以為是月子沒作好引起的痠痛後遺症,但吃了許多止痛藥仍是一樣,甚至得每隔兩天至診所打止痛針,吃不下睡不著,體重也跟著減輕,大約降到57公斤,曾服用類固醇使得體重不斷上升到90公斤,工作也因此停擺,後來轉診到風濕免疫科,才確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,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,不再需要使用類固醇,才漸漸回復正常生活及體重。 56歲的李小姐,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經27年,原以為是痛風,曾至中醫推拿整骨,嘗試各種偏方妙藥,但卻越發疼痛,甚至無法行走,一直到3年多前,第一次申請到生物製劑,治療後關節僵硬腫痛情形改善,飲食也回復正常,體重因此上升。
研究顯示,當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,使用生物製劑、控制住體內的發炎物質--腫瘤壞死因子(TNF-α)後,不僅關節發炎腫痛獲得控制,患者體重在一年內平均會提高1.9公斤。相較之下,沒有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的患者,BMI較不容易提升。除了體重增加,肌肉也有增加的趨勢。進一步分析患者體內的各種激素表現可以發現,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後,患者除了體重增加,包括脂肪組織分泌的瘦體素、飢餓素、GIP等分泌也受到影響。
其中,負責向大腦傳遞吃飽訊息的leptin,其餐後下降從治療後慢慢消失,而與骨質增加、脂肪合成以及體重增加相關的腸道荷爾蒙GIP,則在第十二個月開始下降,推測有可能因為治療一年後,患者已經增加了1.9公斤。當因為身體意識到已經過重,因而下降。也就是說,這胃腸道荷爾蒙、瘦體素與細胞激素間的交互作用,改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易瘦難胖的的「惡」體質。
台北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濕科蔡長祐教授指出,臨床治療患者也發現,有患者接受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後,尿酸反而升高。由於尿酸與身體營養狀況相關,尿酸高代表營養狀況變好,也就是病患過瘦的狀況確實改善。不過醫師也提醒,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,無論是過瘦、過重都不適合。像是56歲李小姐目前體重101公斤,仍然需要藉由運動復健及飲食控制,好好改善至正常體重較佳,否則肥胖容易導致體內發炎反應加劇,治療效果也會因此受影響。
發炎反應複雜 想胖?想瘦?有待進一步釐清機制
醫師表示,胃腸道荷爾蒙不只調控食慾與身體能量代謝,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而言,也與發炎反應相關。不只是腸道荷爾蒙,其他包括生殖腺以及神經內分泌調控機制也都與發炎反應息息相關。透過了解腸道荷爾蒙以及免疫機轉間的關聯,對臨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時,可透過輔助性治療等減少共病發生,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、飲食品質。
蔡長祐教授指出,免疫疾病與內分泌互相影響的情形,不只出現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身上,包括乾癬、糖尿病患者體重也會受到疾病影響。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為體內不斷發炎、胃口變差,體重下降;而糖尿病、乾癬患者,卻因為慢性發炎反而容易胖。此外,近年認為癌症也是一種發炎,癌症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則是會瘦的這一組。這些究竟是透過甚麼樣的機制調控,目前仍不清楚,透過研究胃腸內分泌與免疫風濕疾病間的連結,希望未來能讓患者的治療更加完善。 ![]() |